本報特約記者 趙風英
近日,波蘭波茲南慶祝傳統節日圣馬丁節,當地人大吃特吃羊角包。在圣馬丁節大巡游中,羊角包一天之內消耗量超過百萬個。
提起羊角包,人們可能第一時間會想起法國,但法國不是唯一盛行吃羊角包的地方,波茲南人也愛吃羊角包,這種吃食有個響亮的名稱——“圣馬丁羊角包”。與其他地方的羊角包相比,圣馬丁羊角包更加“厚重實在”,面包中裹著杏仁、核桃等豐富餡料,一個圣馬丁羊角包差不多要有半斤重。
波茲南生產圣馬丁羊角包的歷史悠久。相傳,曾有一位面包師為發揚主教圣馬丁的慷慨和慈善精神,制作帶有豐富餡料、外酥里嫩的面包分給窮人食用。后來,這種面包就被稱為圣馬丁羊角包,成為波茲南的特產。
這種面包的制作方法被嚴格規范。2008年,圣馬丁羊角包成為歐盟指定的受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這意味著,只有被波茲南官方認證的面包店才能以圣馬丁羊角包這一官方名稱生產這些面包。這些面包店必須每年申請認證,確保其產品遵循嚴格的制作規程。據報道,今年波茲南只有80多家面包店獲得了官方認證。
制作一個合格的圣馬丁羊角包要耗時6小時或更久。最費時間的是和面與醒面,制作面包的面團必須遵照工藝要求反復和面與醒面多次。每次重新和面都需加入黃油,將面餅反復折疊。醒面時要用保鮮膜或專用的布將面團包覆嚴實,放入冰箱中冷藏約半個小時,確保醒面充分。
等待醒面時,面包師也沒閑著,要將檸檬、橙皮等原料磨碎,加黃油小火煎炒,制出羊角包的餡料。準備工作做好后,面包師會將醒好的面團搟成薄片,切成長三角,再將餡料均勻鋪灑開,最后將面卷成羊角狀。
當地面包師制作羊角包就像在搞藝術。比如,在搟面團的時候,面包師耐心而專注,手中的搟面杖靈活滾動,力道控制十分精準。
在卷羊角包的過程中,面包師手法獨到,既包入了飽滿的餡料,還將形狀卷得恰到好處,保證最終的成品美味又美觀。
給面包表面刷上一層糖釉、撒上一層碎杏仁后,面包師就將羊角包送去烘烤了,烘烤的溫度和時間也需精確掌握,這樣才能烤出外皮金黃酥脆、內部柔軟的圣馬丁羊角包。
烤好的圣馬丁羊角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給人一種扎實的感覺。其外皮仿佛被陽光親吻過,發出誘人的光澤。咬上一口,酥脆的外皮在齒間發出“咔嚓”的聲響。里面非常柔軟,夾帶著香甜的餡料,隨著人們咀嚼,豐富的口感和香氣在口腔綻放,令人回味無窮。
每年的圣馬丁節,波茲南人為表達對圣馬丁的敬意,都會在該市舉行盛大的巡游活動。彼時萬人空巷,仿佛全城的人都涌到了現場,在騎著白馬扮演圣馬丁演員的率領下,人們緩緩前行,最后匯聚到一處廣場上。
游行隊伍中,圣馬丁羊角包是一大主角。人們手捧新鮮出爐的圣馬丁羊角包行走,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游行結束后,大家會聚集在廣場及周邊一起品嘗圣馬丁羊角包,分享節日喜悅。
以前波茲南人只有在過圣馬丁節的時候才會品嘗圣馬丁羊角包。如今,圣馬丁羊角包已經成為這座城市的標志之一,變成外來游客競相購買的伴手禮。
當地還建了圣馬丁羊角包博物館,對于游客來說,能夠在博物館中參與圣馬丁羊角包的制作過程,是一種獨特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