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在磚窯里園區拍攝的利用巨大的舊窯爐建設的閱讀空間。
位于北京市海淀區西三旗的磚窯里園區前身是建于1954年的北京新都磚瓦總廠,承載著北京早期城市建設的厚重記憶。隨著北京市實施老舊廠房改造項目,這座停產多年的工業遺址煥新成一座文化藝術綜合體。南北長180米的輪窯依舊保留了磚窯的外貌,窯爐內成為藝術展覽場所、懷舊餐廳、閱讀空間等,高大的煙囪也變身為全息投影空間。開放一年多,磚窯里園區已成為游客參觀和周邊居民休閑、感受藝術熏陶的寶地。
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6月11日,市民在磚窯里園區內的懷舊主題餐廳參觀。
位于北京市海淀區西三旗的磚窯里園區前身是建于1954年的北京新都磚瓦總廠,承載著北京早期城市建設的厚重記憶。隨著北京市實施老舊廠房改造項目,這座停產多年的工業遺址煥新成一座文化藝術綜合體。南北長180米的輪窯依舊保留了磚窯的外貌,窯爐內成為藝術展覽場所、懷舊餐廳、閱讀空間等,高大的煙囪也變身為全息投影空間。開放一年多,磚窯里園區已成為游客參觀和周邊居民休閑、感受藝術熏陶的寶地。
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6月11日,市民在磚窯里園區內參觀游玩。
位于北京市海淀區西三旗的磚窯里園區前身是建于1954年的北京新都磚瓦總廠,承載著北京早期城市建設的厚重記憶。隨著北京市實施老舊廠房改造項目,這座停產多年的工業遺址煥新成一座文化藝術綜合體。南北長180米的輪窯依舊保留了磚窯的外貌,窯爐內成為藝術展覽場所、懷舊餐廳、閱讀空間等,高大的煙囪也變身為全息投影空間。開放一年多,磚窯里園區已成為游客參觀和周邊居民休閑、感受藝術熏陶的寶地。
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6月11日,市民在磚窯里園區高大的煙囪內部休閑。
位于北京市海淀區西三旗的磚窯里園區前身是建于1954年的北京新都磚瓦總廠,承載著北京早期城市建設的厚重記憶。隨著北京市實施老舊廠房改造項目,這座停產多年的工業遺址煥新成一座文化藝術綜合體。南北長180米的輪窯依舊保留了磚窯的外貌,窯爐內成為藝術展覽場所、懷舊餐廳、閱讀空間等,高大的煙囪也變身為全息投影空間。開放一年多,磚窯里園區已成為游客參觀和周邊居民休閑、感受藝術熏陶的寶地。
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6月11日,游客在磚窯里園區輪窯內部改造的文化休閑空間參觀。
位于北京市海淀區西三旗的磚窯里園區前身是建于1954年的北京新都磚瓦總廠,承載著北京早期城市建設的厚重記憶。隨著北京市實施老舊廠房改造項目,這座停產多年的工業遺址煥新成一座文化藝術綜合體。南北長180米的輪窯依舊保留了磚窯的外貌,窯爐內成為藝術展覽場所、懷舊餐廳、閱讀空間等,高大的煙囪也變身為全息投影空間。開放一年多,磚窯里園區已成為游客參觀和周邊居民休閑、感受藝術熏陶的寶地。
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6月11日在磚窯里園區拍攝的南北長180米的輪窯,這里保留了磚窯的外貌。
位于北京市海淀區西三旗的磚窯里園區前身是建于1954年的北京新都磚瓦總廠,承載著北京早期城市建設的厚重記憶。隨著北京市實施老舊廠房改造項目,這座停產多年的工業遺址煥新成一座文化藝術綜合體。南北長180米的輪窯依舊保留了磚窯的外貌,窯爐內成為藝術展覽場所、懷舊餐廳、閱讀空間等,高大的煙囪也變身為全息投影空間。開放一年多,磚窯里園區已成為游客參觀和周邊居民休閑、感受藝術熏陶的寶地。
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6月11日,市民在磚窯里園區利用巨大的舊窯爐建設的藝術展覽空間里休閑。
位于北京市海淀區西三旗的磚窯里園區前身是建于1954年的北京新都磚瓦總廠,承載著北京早期城市建設的厚重記憶。隨著北京市實施老舊廠房改造項目,這座停產多年的工業遺址煥新成一座文化藝術綜合體。南北長180米的輪窯依舊保留了磚窯的外貌,窯爐內成為藝術展覽場所、懷舊餐廳、閱讀空間等,高大的煙囪也變身為全息投影空間。開放一年多,磚窯里園區已成為游客參觀和周邊居民休閑、感受藝術熏陶的寶地。
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