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霧還沒散盡,重慶武隆區滄溝鄉的野寒山徑已有徒步愛好者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前行,他們要在喀斯特峰叢中挑戰國際頂尖戶外運動員走過的線路。在第20屆中國國際山地戶外運動公開賽上,來自國內外的35支高水平參賽隊伍在峰林峽谷間競速,而賽事背后,是武隆20多年來以賽促健、以賽促游的堅持與探索,真正讓“綠水青山”成為百姓增收的“金山銀山”。
從2003年首屆賽事落地,到如今躋身全球頂級山地戶外運動賽事之列,武隆的這場“山水之約”,早已超越單純的競技比拼,承載著推動區域發展的意義。
“我們最初想做的,就是把沉睡的大山大水‘叫醒’?!蔽渎^政府副區長何圣春說。當地在“武隆旅游第一次創業”期間,受環青海湖自行車賽啟發,將體育運動與神奇山水結合。
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戶外運動部副主任史蕓是這段歷程的見證者。她回憶道:“當時我們中心提出‘從高山到低山、從專業到大眾、從競技到全民健身’的轉變,武隆剛好接住了這一思路?!?/p>
2002年登山中心專家初次到武隆考察,乘船沿烏江而上,看到天生三橋的雄奇、龍水峽地縫的幽深,當即認定“這里的山水天生就是戶外運動的賽道”。多年來,從“挑戰賽”到“錦標賽”,再到“公開賽”,名稱變化的背后是賽事級別從地方賽事升級為國際山地戶外運動A級賽事的飛躍。路線的延伸,將深山里的美景“串珠成鏈”,一一展現在世人面前。體育賽事將昔日“養在深閨”的山水資源,激活為惠及一方的“金山銀山”。
“前幾年賽事路線第一次經過我們接龍鄉,選手拍了視頻發上網,網友都問這是哪兒?!苯育堗l黨委書記陳群笑著說,借著這股熱度,鄉里辦起了自己的越野賽,這一嘗試大獲成功。賽事連續舉辦兩屆后,已能申請ITRA(國際越野跑協會)積分,吸引外國選手專程前來。更可喜的是,賽事獲得了本地村民和商會的全力支持,他們或免費提供補給,或出資保障運營。借賽事東風,鄉里新增了20多家農家樂,體育流量切實轉化為村民的收入增量。
“去年最多的時候,18個省份的選手住在村里,村民把自家的土蜂蜜、臘肉擺出來,成了最受歡迎‘賽事周邊’?!标惾赫f。
如今的中國國際山地戶外運動公開賽早已不止“熱鬧幾天”,其帶動效應正在武隆全區持續擴散。滄溝鄉100公里野寒山徑已成為“網紅”徒步路線,2023年以來接待旅游、參賽、研學人數超3萬人次,與200多家戶外運動組織建立了合作關系。接龍鄉的二龍洞則依托352米高的全球最高洞內大廳,正打造“大眾觀光+輕奢探險”的新目的地。武隆全區推出的“新五景”里,朱子溪的槳板、白馬山黃柏淌的星空露營等,都是賽事催生的可持續發展的體旅融合新業態。
賽事帶來的不只是“流量”,更是發展觀念的轉變。在武隆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梁健看來,這場持續22年的賽事,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鄉村擁抱新經濟的視野?!斑^去,村民覺得賽事是‘城里人的熱鬧’,現在會主動收拾前庭后院,把自家變成‘微型民宿’;過去,景區只賣門票,現在能提供露營、槳板、溶洞探秘等十幾種體驗”。
這種轉變,讓游客眼中的武隆從“風景”變成了“生活”。今年9月,仙女山旁的一家小山丘露營基地接待了十幾位東北游客,他們一住就是一個多月,走遍了武隆的鄉鎮徒步路線,感慨道:“武隆的山水不是‘看過就走’的風景,而是能‘住下來玩’的生活?!?/p>
“未來我們想做的,不只是‘辦賽事’,更是‘造生活’?!焙问ゴ赫f,武隆正在建戶外運動接待中心,努力讓游客來得方便、住得舒適。各鄉鎮也在規劃串聯線路,讓“走一段賽事賽道、住一晚山村民宿、嘗一口農家美食”成為常態。
現在來武隆的游客,不再滿足于在景點拍照“打卡”,更多人會問:“明天的徒步團還有名額嗎?”這項在喀斯特峰林間已存在多年的賽事,正與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追求同頻共振。曾經的山高水深、“窮鄉僻壤”,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真正成了富民增收的“聚寶盆”。
?。〒氯A社重慶電 記者谷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