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qq00q"></li>
  • <tt id="qq00q"><rt id="qq00q"></rt></tt>
  • <tt id="qq00q"><table id="qq00q"></table></tt>
  • <tt id="qq00q"><rt id="qq00q"></rt></tt>
  • 中國青年網

    旅游

    首頁 >> 最新資訊 >> 正文

    內蒙古旅游“撿秋”走紅:鄉村文旅需要接地氣

    發稿時間:2025-10-17 14:33:00 來源: 中新社

      國慶節過后,內蒙古的農田里仍熱鬧不減,錫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的土豆地邊,私家車排起長隊;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的田埂上,“土豆獵人”們組團來“尋寶”,手里的小土豆剛裝袋,就忙著拍視頻發朋友圈。這股“撿秋風潮”從網友偶然分享的“秋游快樂”,變成多地文旅部門力推的特色項目,火得看似意外,實則戳中了當下旅游市場的要害:如今游客要的是真體驗,鄉村文旅要的是接地氣。

      “以前旅游是‘打卡拍照’,現在就想干點‘實在的’?!币晃粡谋本┳择{來太仆寺旗挖土豆的游客說。 

      這話道出了不少人的心聲:飽覽自然風光的標準化行程早已不新鮮,反倒是農田里撿土豆、烤土豆的煙火氣,讓人覺得“有意思、不空洞”。網友“楊溜達”帶家人撿土豆的視頻能收獲千萬播放,正是因為視頻里沒有精致的濾鏡,只有收獲的笑臉、泥土沾在褲腳的真實——這種不加修飾的生活感,恰恰成了吸引城市游客的磁石。

      游客要的體驗感,從來不是刻意設計的表演,而是能融入鄉村日常的參與感。

      在武川縣福如東村,村民們看著游客來撿自家地里的“漏網之豆”,非但不介意,還熱情指路:“這些小土豆我們顧不上撿,你們拿走正好不浪費!”對游客來說,撿的不是土豆,是豐收的喜悅;對村民來說,閑置的資源有了新價值,還能跟游客嘮嘮家常。這種你情我愿的互動,比任何精心策劃的民俗表演都更打動人。

      正如內蒙古師范大學張薇教授所說,現在的游客不再滿足于遠遠看風景,而是想找到能共情的東西:可能是一顆小土豆,也可能是一次田間勞作,這些接地氣的細節,才是旅游的真味道。

      而鄉村文旅要想接住這股“體驗熱”,關鍵就在于不搞“花架子”,順著游客需求接地氣。這次內蒙古多地的做法就很聰明:沒有大拆大建蓋景區,也沒有生搬硬套搞“網紅打卡點”,而是把現有的土豆地、南瓜田變成“景點”。錫林郭勒盟推出4條挖土豆線路,還配套烤土豆體驗;武川縣串起14個采摘點位,讓游客能就近“撿秋”;福如東村村委會干脆在路邊設指引牌,提前幫游客摸清能“尋寶”的農田。太仆寺旗旅游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喬菲說得實在:“把地里的資源變成旅游產品,讓游客從‘觀光’變‘參與’,鄉村游才活起來了?!?/p>

      這種接地氣的思路,其實是鄉村文旅的破局密碼。不少地方搞鄉村旅游,總想著“高大上”,結果建了一堆沒人去的仿古建筑、收費昂貴的民俗村,反而丟了自己的特色。反觀內蒙古的“撿秋”,用的是現成的農田,賣的是體驗而非門票,既沒讓鄉村變味,又讓游客玩得開心,還幫村民多了份收入,這種“三方共贏”的模式,才是鄉村文旅該有的樣子。

      如今,內蒙古還把“撿秋”從土豆延伸到南瓜、辣椒,根據各地農產品特色設計線路,正是摸準了接地氣的門道:鄉村的優勢不在“模仿城市”,而在“保持本色”。

      內蒙古“撿秋”的走紅,像給鄉村文旅提了個醒:不用總想著造熱點,身邊的農田、日常的農活,只要找對了打開方式,就能變成吸引游客的“寶”。游客要的體驗很簡單,就是真實、好參與;鄉村文旅要做的也不復雜,就是接地氣、不折騰。當農田里的煙火氣遇上游客的真需求,鄉村文旅定能走出一條既有鄉土味、又有生命力的路。

    責任編輯:張秋紅
    日本在线视频高清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