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qq00q"></li>
  • <tt id="qq00q"><rt id="qq00q"></rt></tt>
  • <tt id="qq00q"><table id="qq00q"></table></tt>
  • <tt id="qq00q"><rt id="qq00q"></rt></tt>
  • 中國青年網

    旅游

    首頁 >> 最新資訊 >> 正文

    彩葉秋菊映古建 京華盛景入畫卷

    發稿時間:2025-11-05 10:32:00 來源: 北京青年報

      “北平之秋便是天堂”。11月的北京層林盡染,美不勝收。眼下,香山、植物園、玉淵潭、陶然亭等多家市屬公園的彩葉樹已進入最佳觀賞期,金黃、橙紅、赭紅等色彩交織成一幅斑斕的畫卷。若無特殊天氣變化,今秋“雖遲但到”的彩葉美景預計可持續至11月中旬。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本市多家公園了解到,為了能讓游客沉浸式享受詩情畫意的“大美北京”,各公園還推出了“落葉緩掃”等措施,將金秋美景多留些時日。此外,應季菊花也是點睛之筆——直徑近3米的大立菊、身高2米多的“丈菊”齊亮相,為京城秋日添色不少。

      山林古建相依

      彩葉樹進入最佳觀賞期

      提起北京彩葉的最佳觀賞地,香山公園和國家植物園憑借山林生態與歷史底蘊,成為熱門之選。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目前,香山公園彩葉變色率已超60%,勤政殿前的“消息樹”雖處變色末期,但陽光下的元寶楓與皇家建筑彩畫仍構筑出輝煌秋韻。本周,香山公園推薦8處彩葉最佳觀賞點。其中,位于南山區域的看云起、靜翠湖、翠微亭、雙清別墅、麗矚樓、香山寺等點位串聯起“雙紅之旅”;麗矚樓前的銀杏落葉鋪就“黃金地毯”,是拍攝與品秋的經典場景。北線碧云寺則以古銀杏與百年古建相依的靜謐景致,為秋游畫上詩意句點。

      國家植物園也已進入彩葉最佳觀賞期。國家植物園櫻桃溝景區的水杉林堪稱“暮光森林”,作為華北地區面積較大的水杉人工林,這些“活化石”植物已褪去翠綠,換上橙紅金黃,夕陽下光影穿透枝葉,與溪流鳥鳴構成動靜結合的生態畫卷。

      除櫻桃溝外,國家植物園內還有多處賞秋的理想場所。例如,絢秋苑的白蠟、銀杏交相輝映,北湖周邊元寶槭、大花衛矛點綴出流動山水,樹木園的雜種鵝掌楸以獨特葉片增添靈動。臥佛寺天王殿旁的古銀杏高大挺拔、金光耀眼,在紅墻襯托下絢爛至極,見證千年時光。

      園路水景為伴

      特色打卡點勾勒別樣秋韻

      玉淵潭公園與陶然亭公園則以園路景觀與水景特色,展現出別樣的秋日風情。

      目前,玉淵潭公園彩葉變色率已超85%,今年因氣溫適宜、雨水充沛,彩葉觀賞性優于往年。為方便游客捕捉最美秋光,昨日,玉淵潭公園發布四處各具特色的賞秋打卡點位。其中,櫻花園景區以蘆葦、銀杏、水杉、櫻花為主要觀賞植物,共同構成一幅自然山水園林畫卷;遐觀園景區的金黃銀杏與麗紅元寶楓形成公園東北部的獨特風景線,海棠果實累累,更添一份秋日的豐盈氣息;玉淵春秋景區集中了銀杏、欒樹、白蠟、櫻花、天目瓊花、懸鈴木等秋色葉植物,呈現層次豐富的秋韻;櫻珞花谷景區則以紅黃綠交織的斑斕景致吸引游客。

      陶然亭公園本周也推出特色賞秋路線,市民游客從北門入園后,來到奇境童心景區,園路兩側的銀杏整齊列植,構筑成一條“金色長廊”,恍若步入童話秘境中的璀璨隧道;公園中央島的銀杏與愛晚亭相映,隔岸遠眺,海棠枝頭綴滿殷紅果實,累累垂墜;元寶楓經霜淬煉,葉色如燃。風起時,粼粼波光中紅影搖曳,勾勒出一幅簡素清麗的秋日畫卷。最后,從南門出園,一路盡賞秋之清麗。

      菊展特色紛呈

      經典品種與創新造型引關注

      除了欣賞彩葉,目前天壇、北海等公園正在舉辦的菊花展同樣各具特色,是市民游客賞秋景的好去處。

      天壇公園第44屆菊花展坐落于祈年殿景區,1萬余株菊花在廣場上競相綻放,將皇家建筑的恢弘與菊花的清雅完美融合。本次菊展的核心亮點是“菊韻四雅”主題展棚,圍繞菊花“隱逸之雅、風骨之雅、清幽之雅、高潔之雅”四大特質,結合祈年殿氣質打造四大展棚。而在一旁的專類展棚內,500個菊花品種涵蓋五大類20余個花型,既有“帥旗”等傳統十大名菊、天壇自育品種“瑞雪祈年”等傳統品種,也有國外代表性品種。最引人注目的大立菊展區,園藝師培育出直徑近3米的大立菊,并創新裱扎成女士長裙造型,將傳統技藝與時尚元素融合,成為游客打卡焦點。

      北海公園則時隔數十年再次對外展出“丈菊”。走進闡福寺景區,高大挺拔的丈菊非常吸睛,2米的“大高個兒”引起游客圍觀?!昂芏嗳嗽诠女嬛锌吹奖热诉€高的丈菊,會覺得畫得太夸張了?!北焙9珗@標本菊傳統養殖技法的第五代傳承人劉寧介紹,其實這是使用了特殊的養護手法,使其達到1.7米以上的高度,有的甚至可以長到3米。而大家常見的標本菊,高度只有1米左右。據介紹,1954年,北海公園舉行了新中國成立之后的第一屆菊展,當時就展出了丈菊。但由于其養護技法太難,北京很多地方都不再養殖丈菊。此次是北海公園丈菊時隔數十年再次和游客見面。

      ·亮點·

      落葉緩掃藏詩意循環利用顯智慧

      深秋時節,北京多家市屬公園推行“落葉緩掃”,讓市民盡享秋日詩意,而待落葉失去觀賞價值后,這些曾被視為“廢棄物”的枯枝落葉將通過高溫腐熟、粉碎造景等處理方式,實現資源化利用。北青報記者從市公園管理中心了解到,此舉不僅每年為部分公園節省百萬級肥料支出,更構建起“廢棄物—處理—資源化—再利用”的生態閉環,成為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的生動實踐。

      “落葉緩掃”留住秋色的同時,也為“綠廢”處理埋下伏筆。每到深秋,頤和園、天壇等市屬公園內,金黃的銀杏葉、火紅的楓葉鋪滿地面,游客俯身撿拾落葉制作“標本冊”,在社交平臺分享“撿秋”樂趣。這一充滿詩意的場景背后,是市公園管理中心對綠化廢棄物的系統性規劃——“落葉緩掃”留住最美秋景,待葉片變色腐爛、失去觀賞價值后,便開啟資源化處理流程。

      在國家植物園里,“藏著”一處綠化垃圾處理廠。這座位于北園西北側的處理廠,每年可“消化”約2萬立方米落葉、枯枝等綠化廢棄物,經粉碎、發酵、篩分等工序后,轉化為4000立方米富含氮、磷、鉀的有機基質。這些基質重新施用于園區改良土壤,每年能為公園節省約100萬元肥料采購和運輸成本。今年完成升級改造后,該廠新增液壓翻拋、靜音粉碎等設備,處理能力提升50%,產出基質肥力更穩定,未來還將打造為環??破栈?。

      此外,各市屬公園結合自身特色,探索出“綠廢”利用的新路徑。例如,百望山森林公園將撫育間伐的樹干制成步道護欄、臺階,把枯枝落葉粉碎后,或直接覆蓋地面,或用于堆肥還林;玉淵潭公園把廢木料經彩繪拼接,制成園林景觀;中山公園則將伐除楊樹的枝干加工成坐凳,還搭建“昆蟲旅館”為小動物提供庇護,實現生態與觀賞價值雙贏。

      市公園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北京市屬公園已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的生產消納方式,正持續推動“綠廢”向可用資源轉化。未來將聯合科研單位研發有機肥料、生態鋪裝材料等高附加值產品,并以國家植物園為試點,拓展“公園—處理廠—城市綠地”閉環模式,將“綠廢”處理服務延伸至周邊社區,為城市生態循環建設提供更強支撐。

      ·釋疑·

      忽冷忽熱降水多紅葉變色晚一周

      每年深秋的北京紅葉是市民游客熱情期盼的秋日美景,然而今年這一美景卻“姍姍來遲”——紅葉較往年推遲變色一周。北青報記者了解到,不理想的氣候條件是導致紅葉變色延遲的主要原因。

      “今年9月以來,前期溫度持續偏高,無明顯降溫過程;進入10月后突然降溫,卻伴隨長時間陰雨天氣。這些都對紅葉變色產生了不利影響?!敝袊茖W院植物學博士史軍解釋說,紅葉變色需兩個基礎條件:一是降溫帶來的晝夜大溫差,二是晴天帶來的強光照,二者的缺失直接導致了變色進程的滯后。直到10月31日,北京才逐步轉晴,為紅葉持續變色創造了有利條件。除了短期天氣因素,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長期影響也不容忽視。史軍表示,按往年經驗,北京9月后降水會顯著減少,但今年9月以來降水異常偏多,“這種劇烈的氣候波動,植物難以快速適應”。

      北京樹木醫學研究會首席專家、北京林業大學教授田呈明從植物生理角度進一步分析:秋末樹葉衰老時,營養輸送被阻斷,低溫晴朗天氣會加速葉綠素分解,促使葉片變色。以黃櫨為例,其葉片變紅依賴葉綠素分解與花青素合成,而今年10月降溫伴隨的陰雨天氣,導致葉綠素分解慢、花青素合成少,“所以前些天黃櫨樹葉看上去不紅”。此外,黃櫨白粉病和黃櫨枯萎病等病害也加劇了彩葉的“不健康”狀態。田呈明透露,本市一直在針對黃櫨枯萎病等開展防治工作,目前平原地區防治效果較好,但山區控制難度仍較大。

      據悉,北京紅葉主要包括黃櫨、楓樹、五葉地錦、火炬樹等植物葉片,而其它彩葉樹種則在深秋時節會呈現紅、黃、棕、褐、紫等五彩斑斕的景象,市民可抓住秋天的尾巴,前往觀賞。

      本組文/本報記者王斌

      攝影/本報記者袁藝

    責任編輯:張秋紅
    日本在线视频高清不卡